最近的我開始畫畫,每次一拿起鉛筆就是 3 個小時。今天除了上課練習的人臉技巧,回家後更針對自己很不在行的人體比例上網找答案、修正畫法,然後一次兩次三次的練習著。畫畫課結束後,我都會把畫傳給馬丁先生,因為他的鼓勵讓我很開心。今天吃完晚餐,他更坐在我身邊說:「我想看你畫!」,於是我就把今天練習的人體比例畫一次給他看。
依舊很笨拙,但知道自己在進步。
我忽然想到:上次認真畫畫是小學二年級。
那是個超愛畫畫的時期,無論在書桌前、餐桌上、學校裡,我都在畫畫。喜歡畫漫畫人物,穿著漂亮的衣服,有很多裝飾。主角身邊還有很多人,一個一個角色,我說著自己的故事。
「你不要再畫那些大頭娃娃了!」
這是我很常聽到的一句話。小學時候,唸書寫作業的位置是背對房門。為了確保我有好成績,媽媽總是常常從背後無聲無息的進門來檢查我是否有專心唸書,猛然拿起我的課本翻頁檢查或是在空中甩幾下,若是我正在畫畫或是有畫畫的白紙掉下來,免不了一陣訓斥。
嚇幾次後,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就不畫了。
一直到這次上課之前,我畫的人形都還是小學二年級時不成比例的模樣。這次上課後,一次一次練習,拿鉛筆當比例尺拿捏比例,看得到自己在進步。忽然意識到,以前大學同學單手伸直拿著鉛筆瞄準雕塑專心比對的姿勢很帥,但是我到現在才明白,那個拿著鉛筆對準遠方雕像的動作是在算比例。人生為什麼要過了15年,才明白了這麼簡單的事情呢?
”如果小學那時開始,有機會能用今天的態度改善作品或畫畫,我現在會是誰?“
晚上洗澡的時候,心裡忽然問起自己這個問題,不禁有點發抖。為什麼呢?成長過程中,產生過很多興趣(例如畫畫、吉他、樂團、跳舞等等),也都有不錯的體會跟經驗,但可惜最後沒有餘力(錢、資源、時間)也沒有自由(學業、家長期待、工作)得以持續下去。別誤會,我不是想去怪環境或是父母,因為現在的我也很好,只是對這樣的發現很震撼。自從產假開始,人生第一次有停下腳步的時間,也第一次真的好好地思考:我需要什麼。例如:為了理解即將要落地生活的城市,我開始重讀歐洲歷史;為了一圓心裡小小的夢想,我開始上時尚插畫課等等。這種自我產生興趣而有餘韻去研究的樂趣與自由,老實說,我第一次嘗試到。

法國家長們跟孩子出去吃飯,不會點兒童餐(炸雞薯條),而是讓孩子嘗試大人的食物。他們認為唯有讓孩子體驗每個食材的不同烹調方法與風味,將來才有品味與知識選擇食物。歐洲幼兒園不教字母不教數學不隨便糾正錯誤,他們讓孩子不停玩與嘗試新事物來學習與體驗。
現在仔細想想,其實大學之前,自己做的探索與體驗都不夠。而在對這世界認識還非常不足的時候,我們還得要選擇影響自己ㄧ生的科系(現在想起來都覺得緊張)。
正巧,昨晚去一間義大利餐廳吃飯遇到馬丁朋友與他正在就讀高中二年級的女兒。這個朋友是歐洲最大廣告公司的經理人,他一看到馬丁就說:”怎麼這麼剛好,我在跟女兒討論建築系的事情“ ,說著說著把電腦螢幕轉過來,是英國一間大學舉辦的 4wks summer program in Architecture 網頁。「我們在討論她是否要申請這個,在未來申請學校前先多了解這個領域。另外如果女兒參加後仍然有興趣,也想跟你約個時間請教更深入的問題。」
我半天說不出話,心裡感受好複雜好衝擊。我真的知道自己要什麼嗎?做決定前,我有這樣搜集過資料嗎?我想要的是不是只是根據狹隘認知就做出的決定呢?當身邊的權威告訴我這條路行不通的時候,若選擇繼續嘗試又會是什麼狀況?若是從小教育中,我們有機會做很多的探索與體驗,而非追求唯一正確答案,或是追求所謂最有出息的事情(是什麼我們至今也還不知道),今天的你我又會是怎麼樣?
睡前,我跟馬丁討論這件事情,並把【探索】與【體驗】 列為未來教育孩子時要不斷提醒自己的宗旨:鼓勵孩子盡量嘗試,對於各種事物的認知越廣泛,他能做出的選擇將更為適合。
馬丁問:「如果我們的小男孩將來想當芭蕾舞者呢?」我說:「很好啊!同時也讓他去跳跳看踢踏、嘻哈、國標等等全部都來!」說著說著馬丁擺出了一個芭蕾舞者的姿勢把我笑壞,讓我這百感交集的一天有了個溫暖的結束。
